《论语·为政》有云:“三十而立盈胜优配,四十而不惑。”孔夫子早在两千年前便点明了人生成长的刻度——三十岁,本应是顶天立地、独当一面的年纪。
然而今时今日,多少家庭正困于“巨婴式子女”的难题:情绪如孩童般脆弱,情感如寄生虫般依赖,经济如襁褓般索求。
老话说“养儿防老”,若子女三十岁仍未“立”,纵有家财万贯,亦难掩家庭的深层危机。
一、情绪巨婴:怒而如狂,喜而似癫,三十岁仍活在情绪废墟里
《礼记·中庸》讲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”真正的成熟,是能如曾子“临大节而不可夺”般掌控情绪。可总有些三十岁的人,遇事便如爆竹般一点就炸——工作不顺心,回家摔盆砸碗;恋爱闹矛盾,寻死觅活要跳楼;父母说教两句,轻则甩门怒吼,重则断绝关系。
曾见过一位邻居家的儿子,三十岁生日因母亲忘买蛋糕,竟掀翻餐桌大喊“你们根本不爱我”,活脱脱把成人礼过成了“儿童撒泼现场”。
展开剩余77%民间有句俗语:“好男不跟女斗,好女不跟狗争。”三十岁还被情绪牵着走的人,本质是心智停留在了童年。就像孟子所言: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。”连职场的委屈、生活的琐碎都消化不了,何谈担起家庭责任?
当子女把“玻璃心”当个性,把“乱发火”当直率,父母纵有广厦千间,也填不满他们内心的情绪黑洞。毕竟盈胜优配,能掌控情绪的人,才能掌控人生;连脾气都管不住的人,注定管不好自己的命运。
二、情感甩手掌柜:恋爱靠父母出谋划策盈胜优配,结婚靠长辈买房带娃
《诗经》云:“毂则异室,死则同穴。谓予不信,有如皦日。”真正的感情,是如磐石蒲苇般自主经营。
可如今多少三十岁的人,把恋爱谈成了“全家总动员”——相亲要父母筛选对象,约会要朋友出谋划策,吵架要长辈居中调和;婚后更是变本加厉:买房靠父母凑首付,带娃靠老人当保姆,夫妻矛盾推给双方父母评理。
曾有个新闻里的“妈宝男”,三十岁结婚三年,仍每周带妻子回父母家“蹭饭洗衣”,妻子抱怨几句,他竟说“我爸妈养我这么大,吃他们点怎么了”。
老辈人常说:“娶妇嫁女,乃成人之始。”三十岁的情感关系,本应是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”的起点,而非“背靠父母,坐享其成”的终点。
就像孔子教弟子“君子求诸己”,真正的成熟,是对感情负责:恋爱时不躲在父母身后当“传声筒”,结婚后不把育儿责任甩给老人,吵架时不拿双方家庭当“武器”。
当子女把“啃老”当常态,把“逃避”当习惯,父母纵有三头六臂,也撑不起他们婚姻的天空。毕竟,情感独立是成熟的试金石,连两个人的日子都经营不好,何谈守护一个家?
三、经济啃老族:三十岁仍按月“领工资”,父母成了“终身饭票”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曰:“或劳心,或劳力;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。”人生三十,本该如子贡“结驷连骑,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”般自食其力。
可现实中却有不少“巨婴”,三十岁了仍心安理得花着父母的钱——工资月光光,房贷靠爹妈;想买新车、奢侈品,开口就是“爸,给我转点钱”;甚至有的连日常开销都靠父母“月供”,美其名曰“年轻人压力大,父母帮衬理所应当”。
曾有位退休教师无奈地说:“我每月退休金一万二,全给儿子还房贷,自己看病都得算计着花钱。”
古人云: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?”连经济独立都做不到的人,何谈“立”于天地间?就像曾子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三十岁该省的,是“是否还在啃老”的羞耻心。
当子女把父母的血汗钱当“零花钱”,把“躺平啃老”当“岁月静好”,父母纵有金山银山,也会被啃成“荒山秃岭”。毕竟,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根基,三十岁还在“吸父母血”的人,早晚会吸干家庭的希望,啃碎父母的晚年。
结语:
《颜氏家训》里有句话:“父兄不可常依,乡国不可常保,一旦流离,无人庇荫,当自求诸身耳。”家庭最大的悲哀,从来不是物质匮乏,而是子女到了三十岁,仍未学会“情绪自稳、感情自立、经济自主”。
孔夫子的“三十而立”,不是年龄的刻度,而是心智的成长——是能如颜回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般掌控情绪,是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“当垆卖酒”般经营感情,是如陶侃“运甓自励”般自食其力。
为人父母者,与其辛苦攒钱“养巨婴”,不如趁早教会子女“自己走路”;身为子女者,若已至三十岁,当如曾子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般觉醒——擦去玻璃心的眼泪,放下啃老的依赖,挣断情绪的枷锁,方不负“三十而立”的期许。
毕竟,家道兴旺的密码,从来不在银行卡的数字里,而在子女是否懂得“自己的人生,要自己扛”。
发布于:山东省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